作为功能因子含量或活性明显高于普通食品的一类食品,功能性食品一般被认为可以预防性地补充营养素,属于具有一定功能性价值的快消品。伴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兴起,企业逐渐卷入功能性食品赛道,市场规模亦“水涨船高”——据统计,2016年到2021年,我国功能性饮食业市场规模由1370亿元增长至1961亿元,预计于2025年达到2343亿元。
功能性食品亦受到多家公司青睐,并担起部分公司“第二曲线”的重任。例如,华熙生物近年来频频发力功能性食品,目前,公司已布局有多款透明质酸相关功能性食品品牌。据其2024年半年报,公司还计划在下半年公司推出高端年轻态功能性食品品牌“华熙当康(Bloomage Health)”,以便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然而从诞生之日起,功能性食品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政策法规层面,普通食品而非保健品的身份限制了其添加量和功效宣传;消费者则疑虑于功能性食品到底有没有功能、是不是智商税;较低的准入门槛又造就了良莠不一的生态。
如何建立行业认知、拿出足够着迷的产品、优化产业生态?日前,在由妆食同研品牌Indie Pure乐了牵头的功能性食品应用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食协营养委员会、江南大学、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地的研究人员就此做了探讨。
原材料及其加工、生产、销售三大环节中,涉及原材料开发的产业链上游无疑是技术、资金壁垒最高的环节。会场参会人员向36氪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消费者“成分观念”的形成与强化,功能性食品产业的重心正在由营销向研发转变。
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卞芸向36氪介绍,江南大学校内多个团队正在进行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和验证,已与数家企业达成相关合作,以推进食品原料从学术研究到商业化闭环的形成。她同时认为,未来,针对功能性食品成分/功效开展的检测/验证,将更严格、更规范、更体系化。
在研发阶段,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选到一款具有相当潜力的品。在乐了联合发起人、CEO王程程看来,以需定产、场景切入、科技驱动,是布局功能性食品时的合理逻辑。乐了的产品研究开发均基于大量市场调查与研究,目前的重心主要放在减重、抗糖,分别靶向体重管理、美容两个头部消费市场;在产品研究开发周期内,则依托于与华熙生物及江南大学的合作,围绕循证科学、强化产品作用机制研究。
去年8月,乐了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抗糖健康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核心原料工艺,并相继更新白芸豆抗糖片配方、推出定向在减重赛道的新品“嘭嘭200黑巧”。据介绍,嘭嘭200黑巧的核心原料是一种饱腹微粒,亦即一种食品级纳米纤维素。其可以帮助减重的原理在于,一方面,利用该微粒在胃酸环境里稳定膨胀约200倍的特性,增加饱腹感;另一方面,则通过吸附胃肠道内的糖油脂、阻止其部分消化吸收,实现热量摄入的减少。
而针对消费的人“功能性还是智商税”的质疑,中国食协营养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荷表示,功能性食品虽有科学循证提供相关依据,但显然并非“万能药”,不宜对其抱有过高期待。是以引导消费者调整产品预期、构建合理的行业认知,才能帮助完成从拉新到复购的转变。
以白芸豆为例,一些营销口径将之称为“大餐救星”、“嗨吃黑科技”,但就原理而论,这是一种夸大——白芸豆的减重效用主要源于其中的α-淀粉酶抑制剂,该抑制剂可以帮助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减少糖分吸收,于减重有用,但作用有限。
王程程亦坦言,功能性食品市场尚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需要上中下游共同聚力,在提升产品“科技力”、强化功能测试验证之余,通过线下沙龙、借由KOL向下传导等方式教育消费者,树立行业及品牌认知、进一步打开市场。
网传上海很多老板注销公司:上海社保最低基数飙至7300,小老板无法负担
中国在叙利亚,真的一点战略利益都没有吗?万里之遥,为何与中国利害攸关?
2024网易未来大会12月14日召开!近30位海内外顶尖嘉宾,尽在这场年度思想盛宴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