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层次地融合,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养,8月22日至23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部党支部联合六盘水记者站、安顺记者站、铜仁记者站、党群工作部开展“支部联建+新闻大比武”活动。
活动一行20余人从六盘水市钟山区出发,奔赴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围绕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避暑经济等内容开展新闻业务大比武,用手中的镜头、指尖的笔,将一个个新闻一线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集中展示六盘水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的新生机新气象。即日起,六盘水区域周刊将陆续推出这些火热报道,为读者呈现精彩的“凉都切面”。
“叮!刺梨收购款42000元已到账。”8月23日,金秋的太阳热辣滚烫。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刺梨种植基地,村民李志别豆大的汗珠下落,看到手机短信,脸上难掩喜悦。一周前她卖的14000斤刺梨,到账了。
眼下,在北盘江河谷两岸,野钟乡遍野“金果”丰收,像李志别一样,每天有数百名村民成群结伴,忙着采收交易。乡间油路、高速公路,一辆辆满载的货车从基地到水城区的加工厂来回穿梭;各企业刺梨加工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这是六盘水市每年刺梨丰收的忙碌景象。
六盘水市是全国刺梨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市州,素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美誉。2023年,六盘水刺梨种植培养面积117.56万亩,产量7.97万吨,鲜果产值3.52亿元,覆盖农户20.98万户。从这里“走”出去的刺梨汁、刺梨原浆、刺梨气泡水、刺梨糕、刺梨面膜、刺梨果冻……各式各样的刺梨产品屡屡出圈,远销海外。
近年来,一颗刺梨带来的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贵州小刺梨经历了“药品”到“药食同源食品”再到“普通食品”的演变,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再到“健康消费品”的品类升级,也写下了让群众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成链三本“丰收账”。
秋日,骄阳照丰收。在发射村成片的“千斤园”刺梨种植示范基地,一颗颗金黄的刺梨压满枝头,金牌种植手邓清达一边采收一边引以为傲地介绍自家的刺梨。由于管护到位,每年他的10余亩“贵农5号”刺梨,平均亩产超1500斤,亩产值超4500元。
“种苗免费供应、农资补贴、种植培训、专家问诊把脉、公司保底收购……各项服务不仅让我们的种植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被列为‘千斤园’的基地每亩还有400元补贴。”邓清达说。
“千斤园”是刺梨种植提质增效行动,通过科学管护,按照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高质量进行智慧种植,推广优质品种贵农5号,实现刺梨亩产1000斤以上,让品质提升,群众增收。
目前,发射村2千余亩刺梨,已采收了2茬共330多吨。通过与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每斤3元收购价销售,全村靠卖刺梨,就有近200万元的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李庚介绍,今年预计全部采收后可突破500吨,这较于2022年的297吨、2023年的455吨来看,将连续三年实现丰收增产。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硬实力”上做好科技赋能,引导科学生产,以科技化促进品质化,逐步的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做好群众“丰收账”的内核所在。
近年来,六盘水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种植,整合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各大企业科研中心等以及各级林业农业部门的科技力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攻关,同时在国有平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聚合非公有制企业精深加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目前,六盘水刺梨种植培养面积累计达117.56万亩,辐射76个乡镇,覆盖农户20.98万户。累计建成刺梨产业“千斤园”18万亩。
筛选、清洗、破碎、压榨、灭菌……在水城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精深加工车间,无菌化自动化的压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在这条西南地区最大刺梨生产线上,一颗刺梨从采摘到进厂,必须在24小时内,经过23道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吃干榨尽”,实现“塑身”蜕变。
“6小时科技锁鲜,NFC鲜榨技术、纳米膜浓缩技术锁鲜刺梨营养;高效全自动无菌罐装生产的基本工艺,杜绝二次污染;瞬时灭菌技术,1小时内萃取原浆,锁住96%的维生素C和营养成分……”该公司科研中心负责人王欣颖细数各项刺梨生产体系技术转化成果。
把一颗酸涩的野果加工成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科技攻关是首位。作为六盘水首家专门生产经营刺梨的国有平台企业,从2018年成立之初,初好公司便肩负刺梨精深加工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教授工作站+高校科研单位”方式,与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紧密合作,打造“教授工作站”“科技帮扶食品(保健品)研发基地”。同时,不断培育本土科学技术人才科研团队,建成刺梨新产品研发实验室、刺梨科研中心,专注研发刺梨产品及区域化种植管护、质量安全与溯源体系技术。
目前,该公司初步形成刺梨饮品、食品、药品、康养保健品等研发方向及核心技术体系10余项,持有商标199个、专利25项、著作权10项,成为刺梨行业多项标准制定者,也为公司生产质效注入内核动力。
深耕“精细化”加工,一个企业就能“吃掉”水城区40余万亩刺梨产量。自投产以来,初好公司已累计完成产值超10亿元,研发了包括刺梨含气饮料、刺梨功能性饮料、刺梨干片等几十款新产品,丰富了刺梨产品体系,不仅热销全国,还远销加拿大、尼泊尔、韩国、新加坡等国外市场。2023年公司年产值超2.3亿元。
优化市场配置,紧盯市场需求。近年来,六盘水以精深加工为导向,不断引领刺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把农产品变工业品、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培育壮大刺梨精深加工公司,推动刺梨产业多领域、全链条发展。同时,强化产研结合,推动品牌、资金、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管、学、研、产、加、销”全产业链覆盖的一体化经营平台,实现刺梨产业向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六盘水共培育刺梨加工公司9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2家,建成刺梨饮料、口服液、精粉等18类生产线条,是全省最大的刺梨加工基地,占全省现有总加工能力的60%左右。
20世纪40年代,西南深山的刺梨研究成果震惊了国际学术界,首次亮相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兴起带动贵州刺梨产业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盘水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种植;
2018年,贵州刺梨持续“升咖”,成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生产研发、品牌建设全链建设;
短短几十年,贵州小小刺梨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驶入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快车道,逐步长成富民大产业。
其中,作为刺梨产业第一大市的六盘水,致力于把小刺梨从“药品”到“药食同源食品”再到“普通食品”的演变,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再到“健康消费品”的品类升级。
近年来,六盘水的“初好”“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等品牌不断占据新兴市场,刺梨原浆、刺梨即饮茶等各种加工制品,带动了数亿元产业发展。
“刺力王”“天刺力”获得“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冠名资格,盘州刺梨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刺梨果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刺力王刺梨原液”纳入农业农村部“全国特质农品”名录,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全国特质农品……就刺梨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六盘水就申请了678项,授权78项。
品牌越亮,市场越广,慢慢的变多经营主体纷纷涌入种植、研发、生产、品牌“一条龙”发展建设中,六盘水刺梨“全产业链”基本构建。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政策、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持续深入推动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刺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逐步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的发展格局。”六盘水市工信局中小科科长杨昌坤介绍,接下来,六盘水将深入推动刺梨产业多元产品功能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推广,整合品牌和加工资源,将刺梨产品与文旅、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同时,瞄准打造“全国最大的剌梨基地、最大的剌梨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剌梨产品商贸中心、最大的剌梨产品出口基地”的目标,深化打造区域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记者 吴采丽 江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