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丨饮料分级ABCD我们会喝得更健康吗?

发布时间:2024-08-13 19:09:52 来源:乐鱼app官方手机版最新下载

  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记者王娴)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盛夏来临,饮料购买量增加。今年3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在上海市试行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将饮料标识为ABCD四级,由A至D推荐程度递减。一时间,“A级饮料最健康,C、D级饮料别喝”“印象里健康的牛奶竟是C级,令人迷惑”等言论引发关注。什么才是对饮料分级的“正解”?对饮料市场来说,分级标准的推行会带来什么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本期聚焦饮料分级制之后的饮料市场,对话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饮品分会秘书长王海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彭星云。

  分级标识试行过程中,不乏花了钱的人其科学性、合理性议论纷纷。有人盲目拒绝所有C、D级饮品,认为从A到D反映了由优至劣的排序;也有人发现,向来被认为是健康饮品的牛奶竟被标为C级,因而质疑评级标准的可靠性……想要正确利用饮料分级标识来指导消费,第一步是要明确分级的标准及其背后逻辑。

  此次试行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是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4种成分的含量对饮料进行评分的,最终将表现最差、等级最低的一项作为饮料的评级依据。“按照最短板评级,是因为一个饮品的成分很复杂,选择最突出的可能带来健康或营养担忧的成分来作为标准,能帮助消费者更快速地鉴别哪些产品更加有助于自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彭星云这样阐释“短板决定评级”的逻辑所在。

  至于C、D级的饮料能不能喝,答案并非绝对。彭星云指出,应该要依据自身特点进行消费:“非乳源性糖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饮品里加了多少糖,选择低糖的产品有利于控制体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是很多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需要严格限制摄入的。”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饮品分会秘书长王海宁补充了多样化消费场景的影响,认为消费者不应一味规避C、D级饮料。饮品的选择归结于“营养均衡”,例如没有吃饭时就需要补充糖分、高强度运动后要喝有糖的电解质水……

  此外,回应大众对于牛奶是C类饮品的关切,彭星云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别样的理解角度:其一,分级是客观上的分类,而不是指A优于B优于C优于D;其二,“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适用场景是控制膳食外摄入的能量,牛奶或谷物类的饮品是在膳食内的代餐选择或营养补充,应思考蛋白质等营养素。“从这个方面看,后面可能要更多地引导、教育消费者了解标识的适用场景,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出更健康的消费选择。”彭星云建议。

  其实,今年3月试行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并非新事,而是上海顺应消费潮流系列举措的延续。早在去年8月,上海就曾在全市8个区150多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使用红、橙、绿三色标志,对饮料进行分类,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健康提示。

  距类似政策施行已近一年,消费者真的更倾向选择健康的饮料了吗?分级制度是否真正打开了消费者饮品营养健康意识的大门?王海宁首先指出,健康化、营养化本就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趋势。艾媒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5至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15.6亿元。不过,他也基于业界经验指出,虽然存在这样的整体潮流,同时饮料分级标识也让我们消费者在选购时更关注健康因素,但营养健康的意识尚未占据决定性地位。王海宁举例道:“平常做消费者调查的时候,基本上99%的消费者大部分会选择有营养的饮品,但你真正让他用钱投票、用嘴巴投票的时候,他可能觉得无糖的口感不好,就会抛弃更健康的无糖饮品。”

  培养消费者营养健康意识任重道远,饮料分级制在公司制作端的影响是具体的、直接的。彭星云分析道:“对于同品类的产品而言,大家的配方都是一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也会推动企业自觉地去采用一些新技术,或者是瞄准新的消费热点,来更新配方、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生产能被消费者认为是更健康的产品。”基于消费者需求、服务宏观消费潮流,或将成为有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行动方向。

  面向未来,两位嘉宾对饮料行业的发展做了各自的预测。王海宁强调了产品和消费场景的匹配,以及“讲故事”对品牌的重要性。彭星云则更关注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并表达了对功能性新成分的期许。不约而同地,他们都将“多元化”列为关键词,这提示了饮料行业需求与市场的复杂性,涉及政府宏观战略、行业协会参与、饮品企业创新、公众营养教育、消费者多元需求等的饮品市场,也并不能由“营养分级”简单概括、引导和预测。

  今年3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在上海市试行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将饮料标识为ABCD四级,由A至D推荐程度递减。一时间,“A级饮料最健康,C、D级饮料别喝”“印象里健康的牛奶竟是C级,令人迷惑”等言论引发关注。